如今,两千年文化古城拥有了一张张在全国甚至世界都叫得响的“名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侨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中国潮州菜之乡、国家重点工艺美术城市……
“五个一批”迎来又一个春天
事实上,作为岭南文化三大支脉之一的潮州文化,如何传承与创新,潮州人一直在行动:既要把文化瑰宝保护好、发展好、巩固好,又要深入挖掘潮州文化的内涵,激活最有价值的文化底蕴。
1989年,潮州为全市43处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绘制了控制区规划图,明确了古城区的保护控制,确定了“保护老城区,开发新城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潮州编制了《潮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各项发展规划,文化名城保护更加有章可循……
“以文强市、以文兴旅、以文盛城、以文塑人”提法日益深入人心。
2006年,“做大做强特色经济、文化经济、港口经济,着力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国内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广东重要的能源石化基地”正式写入今后五年潮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潮州传统文化迎来发展壮大的春天。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寻找差距,制定出台了“五个一批”,即:修复一批文物景点、振兴一批传统工艺、建设一批文化设施、创作一批文化精品、做大一批文化产业。
一批批重点文物得到保护修复,重焕昔日光彩―――许驸马府修复完工正式对外开放;广济桥修复工程全面竣工,重现“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的迷人风采;“木雕一绝”己略黄公祠开门迎客……
原本被视为“雕虫小技”的传统工艺,频频走进地方决策者的视野。市委书记骆文智、市长汤锡坤走乡访闾,关注民间艺人生存状况,谋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新路。潮绣换上新衣,成为了时尚达人们的婚纱礼服,享誉全球。
民侨共建魅力新潮州
文化的传承、保护,需要地方党政的引导、支持,更需民众的广泛参与。
广济桥、牌坊街的修复,是潮州文化建设最亮丽的一笔。然而,广济桥修复,总投资9800万元!牌坊街修复,总投资1.4亿元!令许多人不明白的是,一个地方财政相当薄弱、年市财政收入只有十多亿元的地级市,是怎样完成这样的鸿篇巨制?
“依托侨资侨力和民资民力优势,集腋成裘,共建文化潮州!”这就是潮州市党政领导找到的突破口。
2004年3月25日,备受瞩目的广济桥修复工程捐资仪式在潮州体育馆隆重举行。港澳同胞来了,旅泰乡亲来了,本土的民营企业家也来了,纷纷为这一文化地标的修复重建出资出力。这应是一次文化建设的创举吧―――总投资9800万元的广济桥修复工程,来自海内外潮人和社会各界认捐的款项达3400多万元!其中,李嘉诚先生认捐楼阁6座720万元,谢国民先生认捐4座480万元,陈伟南先生认捐楼阁一座120万元,郭丰源先生认捐1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