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杨柳青博物馆-历史沿革编辑本段
石家大院大规模建筑始于光绪初年(1875),历经十几年建成,仅戏楼、客厅的主体建筑就耗白银30万两。整个建筑东西宽100米,南北长100米,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有十八个院落,是华北地区保存较好,独具特色的大型清代民宅。
1948年底,杨柳青解放,此院被收归国有作为天津专署使用,刘青山、张子善曾在此办公。
1956年天津地委迁出。至1987年修复前此院一直作为校舍使用。
1991年底,石家大院正式开放,辟为“天津杨柳青博物馆”,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影视拍摄基地。
2003年,该馆增设了“新中国第一大案”展厅,以大量的实物、图片、文字等史料展示了刘青山、张子善由革命功臣走向罪恶深渊的历史过程,成为反腐倡廉教育的基地。
天津杨柳青博物馆-建筑风格编辑本段
石家大院规模宏大。从北门估衣街到前门(南门)河沿街,长100米,宽70米,占地6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房屋278间,是中国迄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晚清民宅建筑群。建筑典雅华贵,砖木石雕精美细腻,室内陈设民情浓厚。素有"津西第一宅"之称。
整个建筑包含十二个院落,所有院落都是正偏布局,四合套成,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跨进石家大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大青方砖铺就的长甬道。甬道的东侧,原是石氏家族的起居寝室,现在是展品陈列区,陈列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代杰作和砖雕艺术品。甬道西侧,主要有花厅、戏楼、佛堂等建筑,是石氏家族会晤宾朋、娱乐消闲、诵经礼佛的场所,现辟为博物馆的“石府复原陈列区”。花厅即客厅,现已按照原来的陈设进行复原。与花厅一墙之隔的是戏楼,这是北方最大的民宅戏楼,造型落落大方,特别是以美轮美奂的内部装点著称于世,令观者瞠目。出佛堂,往西跨一道隔扇门,就是“天津民俗陈列馆”了,这里展现了具用浓郁地方民间特色的杨柳青风筝、剪纸、花会道具以及婚俗等。大院建筑的内外檐装修,用料考究,作工精细,砖雕木刻形式多样,是清代津沽豪富住宅常见的做法。
从估衣街进石家大院北门,一眼看见长长的甬道。这是整个大院的中轴线。甬道两侧,并排五道门,10个四合院。四周还有佣人住的配房。南头西拐有月亮门和影壁,直对河沿大街。
甬道西侧是五进四合院。从北往南第一院是内账房和北客厅。现在院内仍存汉白玉条槽卧狮形大山石一对。第二、三、四院是石氏家族起居寝室和女花厅。第五院是南书房,当时自设私塾,存书满屋。东边甬道有厨房、下房、车棚、马厩及护院男女佣人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