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时30分,观测小组的两位技术员从公园东门出发,沿青未了遗址进入南山黄栌林区,约10分钟后来到半山腰的看云起亭附近,他们找到一棵喷有红漆的黄栌树。“1、2、3……”技术员开始目测黄栌枝的总叶片数,并将变色面积比小于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三分之二至一的叶片数分别记录,并利用皇家园艺比色卡,测量黄栌叶的颜色值,然后一一记录。
待9个样点数据采齐后,技术员会将黄栌枝的总叶片数、不同变色面积的叶片数输入“香山红叶平均变色率计算公式”,得出单棵树的变色率;之后再利用公式综合一个样点5棵树的变色率,得出该样点的变色率;最后再将9个样点的数据汇总分析,得出全园的红叶变色率。
据测小组技术员杜万光介绍,“香山红叶平均变色率计算公式”是香山一项科研成果,综合了公园多年的观测经验,还发表了相关的科研文章。
红叶物候观测小组是个“季节性”组织,每年的红叶节前成立,红叶节结束后解散,小组组员只有两三名技术员,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观察红叶变色率,为游客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香山红叶变色分为初期、中期和盛期三个阶段,初期和盛期每两天测一次数据,中期每天测量一次数据。如遇大风、降雨、降温天气,会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更新红叶变色数据。此外,香山公园内蛤蟆山、隔云钟、香山寺三处的气象站每天记录气温、土壤温度、湿度、空气相对湿度等指标,如果数值出现明显波动,红叶物候观测小组也会调整观测计划。
已知香山红叶变色率有记载的最早数据是1998年,2000年有6个样点,2006年扩展到10个,其中9个遍布全山,还有1个是在公园的苗圃地,用作科研用。(记者任敏 通讯员姚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