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老字号”命运多舛面临消失

时间:2010-03-09 18:20 点击:我要评论

据南京市有关部门统计,全市原有传统服务业老字号企业124户,受经营、拆迁、改制等影响,先后停业和转向的有85户,现在尚在经营的只有39户,且大多举步维艰。

继“四季美”之后,老字号“精益眼镜”总店也因地铁施工宣布歇业,“等待四年后回迁”。江汉路上,仅剩“亨达利”还在“站岗”。

据市有关部门统计,全市原有传统服务业老字号企业124户,受经营、拆迁、改制等影响,先后停业和转向的有85户,现在尚在经营的只有39户,且大多举步维艰。

“老字号”见证江城沧桑历史

武汉开埠以来,各地商贾云集,造就一批知名的老字号。这些老字号大多创建于20世纪上半叶,有的店史达近百年,它们见证武汉沧桑。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姚伟钧考证,上个世纪20、30年代,由于江浙时局不稳,上海、南京、安徽等地厨师大批来汉开馆。加之抗战初期,武汉城市人口陡增,餐馆业盛行一时,许多“老字号”大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

1923年,田玉山在江汉路及中山大道交会处,创立以经营汤包为主的“四季美”;1930年,蔡明伟在汉口满春路口创办“蔡林记”,主要经营热干面系列小吃;1929年,曾厚诚在汉口大智路创办“老通城”,经营以豆皮为主的小吃;1930年,安徽人章再寿由同乡18人合股创办大中华酒楼……

建国后,“老字号”经公私合营变为国营企业,由于当时短缺经济,又没有竞争对手,“老字号”发展一度相当迅速。


“老字号”命运多舛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老字号进入鼎盛时期,“十大名店”曾占武汉餐饮业40%至50%的市场份额。

武汉餐饮协会秘书长涂水前指出,随着市场逐渐开放,个体餐馆纷纷开业,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严重束缚“老字号”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况愈下,不得不实行民营化改制。去年,全市餐饮业产值247亿元,“老字号”的贡献额不足“零头”。

刘思强认为,老字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和文化,讲究原址、原样、原风味。近些年兴起的旧城改造,使得本来就危机重重的老字号,几近崩溃。

如今,以老通城、四季美、蔡林记、谭炎记等为代表的“江城名小吃”,在拆迁之后,先后暂离江汉路、中山大道等发迹地,或等候还建,或到别处开网点另谋生路。


重振“老字号”需多管齐下

今年,市政协、武汉商业总会对39户尚在经营的老字号企业开展调查,发现五芳斋、蔡林记、四季美、民生甜食馆、精益眼镜等13户老字号潜力很大,有待支持。

武汉商业总会调研部负责人付万钟建议,加快推进老字号“三进”工程:鼓励各城区按需兴建特色商业街,带动老字号经营网点的发展,实行廉价租门面、行政“零收费”;支持老字号进超市和大商场发展经营网点,降低进场费等“门槛”;支持老字号企业进居民社区发展经营网点,借鉴杭州等地资助企业进社区的经验,对每个网点给予一定的补助。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