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都”男装首次进店
走进改建一新的“造寸”,一层的店内展示着各种款式的女式成衣西服、套衫。“这块地方原来属于已经搬走的婚纱摄影店,‘造寸’自己的店一度被挤在靠南的一小条,近十年来的营业面积还不足30平方米,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造寸”服装店经理吴盈康回忆,比短时间维系经营更难的,是“造寸”长达10多年的关店历史。据悉,“造寸”西四店是该品牌唯一的门店。
“文革”时期,北京的西服制衣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就连订制旗袍的“造寸”服装店也一度关门,直到1983年才恢复了营业,仍以西装、旗袍等高级女装为主,伴着下海经商人群对着装要求的提高,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火了一把。当时,很多市民下班路上会进店看看,目光依依不舍地停留在时髦的衣服上。“红都”男装,“造寸”女装,都是那个年代的奢侈品。
“当时的年轻人,需要攒上一个月工资才能买上一件‘造寸’的服装。”他说,现在仍定位于中高档女装的“造寸”订制系列,每套价格在三四千元;而店内售价几百元的纺织成衣,也随处可见。昨日是“造寸”重装开业的第一天,店里展示的部分成衣便有了优惠折扣。虽然刚在“造寸”上任一年,但吴盈康也盼着,店里的产品能够被更多普通消费者所接受,特别是在“造寸”已经囊括近千种女装款式后,如何扩大消费人群,就成了店里的头等大事。为此,“造寸”之前占据的那间不到30平方米的小屋,改装后就成了“红都”男装销售区,使得“造寸”西四店不再是女性顾客的专属。
西四南大街老店铺已寥寥
从昨日上午10时开业到中午,吴盈康一直楼上楼下地张罗着,见到每一位赶来捧场的老客户,他都要寒暄几句。
“自打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的经营困难一直都有,由新兴电商和一批南方企业占领的服装市场,对像‘造寸’这样的老国企的冲击很大。”他说,一直以来北京女装市场非常丰富,“造寸”在发展中一度失去了市场。现如今,“造寸”重新恢复上世纪50年代迁京时的老店规模,二层是传统的裁剪与订制,一层销售自己品牌的女装和“红都”男装,这样一来,服装店的覆盖人群至少可以大一倍,同时也解决了以往“女顾客挑衣服,男士干站着”的问题。
昨日“造寸”的重装开业,也让打小住在北京最老胡同之一砖塔胡同的徐女士踏下心来。在她和老邻居们看来,家门口的这条丁字街上,现今还保存着历史印象的京城老铺面,也只剩下这家服装店了。特别是2009年2月,和“造寸”一样有着50多年历史的西四家具店搬离西四南大街,也让当年在这里“凭票买家具”的北京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