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云南做火锅生意的熊礼华,“收入是原来当厂长的好几倍。”但1998年,东溪豆腐乳的生产却停滞了———企业负债,工人下岗。
“我一想到老祖宗的手艺就这么丢了,这么多朝夕相处的好兄弟下岗了,就睡不好觉。”1999年,熊礼华决定回厂。
“传统技艺不能变,品质不能变,工要开起来。”熊礼华请回了老师傅,发不出钱,就用产品抵账,没了市场,就先找以前的老客户谈。
2005年,东溪酿造厂终于扭亏为盈。如今,厂房还是沿用以前的旧厂房,2个车间生产东溪豆腐乳。
资金宽裕点的时候,熊礼华翻新了车间,把烧煤变成了蒸汽锅炉,豆浆豆渣分离实现机械化,“但是过筋过脉的地方都是老方法。”
现在是最辉煌的时候
东溪豆腐乳最辉煌的时候是什么时候?熊礼华毫不犹豫地回答:“就是现在。”
“最开始豆腐乳不是厂里的主打产品,上世纪计划经济时,每年消耗60吨黄豆做豆腐乳,现在有300吨。”
但为什么重庆主城很难见到东溪牌豆腐乳呢?熊礼华无奈地摇摇头说,前几年,为了让企业资金周转更及时,熊礼华和某知名腐乳品牌签订了6年合约,腐乳半成品80%供给后者,只有20%的产品使用“东溪腐乳”这个牌子在卖,加上传统企业产量本来就不大,熊礼华在綦江区和贵州省的老客户都招呼不过来。
去年年底,供货合同到期。熊礼华没有再续签:“还是想把东溪豆腐乳这个老字号再打响点,今年争取让东溪豆腐乳进主城和外省的超市。”而熊礼华的桌子上,全新的瓶子和“东溪腐乳 重庆老字号“的包装已经准备妥当。
受现代工艺冲击 缺传承人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力短缺,都是体力活,来钱又慢,传承人青黄不接。”熊礼华说,豆腐乳的酿造技艺,多是手工操作,特别是滤浆、划块、发酵、配料。培养一个成熟工一般要2至3年,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该项工作,很难有人坚持下来。
东溪豆腐乳第八代传承人熊礼华展示产品
现代对传统工艺的冲击也不可小觑。现代工艺大都是以豆浆机打磨黄豆,然后机器将豆渣和豆浆分离,只煮豆浆,点浆,虽然口感和质感不及传统工艺,但效率很高。在出产率方面,现代工艺也把传统工艺比了下去,“传统工艺,一斤豆子能做42块豆腐乳,但用现代工艺,可以做到44、45块。”
此外,传统工艺生产量小,年产量只有700多吨,市场每年产品缺口近3个月,虽然供不应求,但本小利微。
另外,东溪县种植黄豆的农户逐年减少,优质原料供应短缺,近年来,原料紧缺时,熊礼华不得不到东北、贵州买豆子,“既不能保证品质,成本又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