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王致和集团向北京媒体通报,德国慕尼黑当地时间4月23日上午9点(北京时间4月23日下午3点),慕尼黑高等法院对中华老字号王致和诉德国欧凯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一案作出终审判决,判决欧凯公司不得擅自使用王致和商标,否则将对欧凯公司处以25万欧元的罚款或对其主要负责人处以六个月监禁;判决欧凯公司注销其恶意抢注的“王致和”商标。
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一起中国企业在国外以原告身份进行的商标诉讼案,也是中华老字号企业在海外胜诉的第一个知识产权官司。
中国企业要有勇气在国外打维权官司
“王致和”二审胜诉为中国企业海外维权发出积极信号,唤醒更多正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增强商标意识和维权意识,善于利用国际游戏规则和所在地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商标权是知识产权重要的一部分,跨国企业普遍对此予以高度重视,针对商标权的司法案例,经常是海外媒体报道的热点内容。如今,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跨出国门。伴随而来的是,不少中国企业的商标被境外企业或个人抢注,其合法权益遭到侵害。
客观而言,与外国企业相比,许多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显淡薄,很少到海外去为自己维权,对打官司更是望而却步。
中国企业要真正走向国际化,创造自主国际品牌,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首先是尽快在海外进行商标和标识注册工作,确实做到防患于未然。商标注册在很多国家遵循注册优先原则。依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马德里协定》,“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体系”是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这一体系可获得所有成员国的商标保护。据悉,2008年,国外企业通过《马德里协定》到中国申请注册的商标就有1.7万件,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而同年中国企业到海外申请商标注册为2059件,历年累计总数也只有8600多件。数字的对比,表明中国企业的商标权意识还有待增强。
其次,中国企业要善于利用国际规则和所在地法律,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王致和”二审胜诉说明中国企业通过法律手段维权大有可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中外法律基本是接轨的,大家都依据几乎共同的游戏规则。与中国法律类似,德国的商标法也规定,注册商标不准侵害他人的在先权利,这也是“王致和”在此案中一审、二审均胜诉的关键所在。王致和公司聘请的德国律师沃尔夫冈·菲梭维特克就指出:“中国企业要有勇气在国外打维权官司。”
第三,中国企业须认识到中外法律、司法制度乃至文化上的差异所在,通过有效方式有理有节地保护合法权益。比如,“王致和”商标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但在德国,无论是法官还是一般人都很少知道这是一个驰名商标。因此,在“王致和”商标侵权案中,菲梭维特克向法庭证明“王致和”是著名的商标,其标识头像并非欧凯公司所主张的只是一个“通用的古代中国士兵”。这一立场得到法庭认可,为“王致和”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