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良驹说,人们发明植物生长调节剂本身并不是为了危害人类。比如乙烯利,人们发明它,用来催熟,因为像香蕉、柿子这样的果实,刚采摘下来时并不好吃,为了满足人们能更早地吃上它们的需要,果农或果商会用乙烯利来进行快速的催熟。而乙烯利已经被证明是对人体无害的。
在市场上,我们可能会看到,现在很多水果比以前的要大很多。这可能是用了一种叫膨大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这种调节剂,能够加速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从而使果实变大。但人们不禁会对这种物质的施用产生怀疑,吃了使用过膨大素的水果,对人体是否有害呢?
汪良驹举例说,猕猴桃对膨大素非常敏感,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的猕猴桃如果只能长到100克,而用了一定量的膨大素后,能长到120克。如果继续增加膨大素的使用量,则猕猴桃可能会增长到150克。但是,像这样毫无节制地使用膨大素的后果是严重的,因为增加最多的是水分。如果果园其他管理技术不配套,果实吸收的养分不仅没有增加,反而相对降低,那么势必导致果实的口感被破坏,吃起来就像兑了水,那怎么可能“甘甜可口”呢?不过,低浓度膨大素对人体是安全的。人们吃了经膨大素处理的果实绝不可能像果实那样“膨大”起来。
畸形的果实是否得了“癌症”呢
但是,这种变形的水果是否会产生基因变异呢?汪良驹说,在自然生长条件下生长的果实产生畸形,其所受的逆境胁迫并不是很强,即使是被石头压过的南瓜,它的基因都还是正常的,如果把这些果实的种子拿来种,不在受到胁迫的环境下生长,那它们结出来的果实还是该圆就圆,该方就方。
那畸形的果实是否是一种病呢?有人说,植物也会得癌症,畸形水果会不会就是得了癌症呢?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王志伟告诉记者,植物都会生病,包括果树,植物的病害分两种,一种是传染性的,主要是由微生物引起;一种是非传染性的,主要是因为营养障碍、气候等因素导致。非传染性的疾病危害不大,厉害的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以及线虫这四类微生物。而其中,对植物损害最大的就是真菌,它会导致植物患上枯萎病,枯萎病就相当于人类的癌症,一旦患上就没办法医治,只有死亡。
于是人们可能担心,既然果树都得了“癌症”,那么果实不也会得“癌症”吗?如果这时的果实摘下来给人吃,对人岂不有害?
王志伟解释说,首先,一般植物得了“癌症”,就不会结果。而且一般得“癌症”的植物都是在没有结果之前得的,目前还没有发现一种植物是在结果实时得“癌症”的。所以这个担心人们大可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