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寓意深刻的第二届“非遗节”

时间:2010-05-17 10:15 四川日报社 点击:我要评论

京都老字号,京畿老字号,京城老字号,京华老字号,津门老字号,鹤城老字号,北京老字号,老字号网店,老字号协会,上海老字号,广东老字号,四川老字号,苏州老字号,南京老字号,昆明老字号,河南老字号

现代会展业有着巨大生机和潜力。德国慕尼黑展览公司总裁门图特先生就曾说过:“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次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

伴随会展经济兴起,会展报道逐步成为媒体聚焦的重要领域。如何避免新闻宣传的同质化趋势,形成独具特色的宣传策划与版面亮点?《四川日报》在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的宣传报道中进行了创新尝试。

跳出会展,挖掘背景,凸现重大意义

重要会展活动的举办,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实力、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会展宣传本身具备大量新闻资源,挖新闻、报动态已经成为宣传“套路”与常态。如何跳出框框谋求新立意,成为媒体不断探索的新课题。

在第二届“非遗节”宣传报道中,《四川日报》从宣传主题、表现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探索,理念突破是第一步。

第二届“非遗节”在成都举办寓意深刻。首先,它是在我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推进社会文化建设、实现“四位一体”发展的背景下举行的。其次,这届“非遗节”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年后举办,灾后恢复重建正在加快推进,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依然美丽的四川将通过这个平台向全球展示。更特殊的是,首届“非遗节”由文化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而这届“非遗节”主办方则有了新“面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是该组织参与主办的我国第一个国际文化节会,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与一个国家的地方政府联办国际性活动。

基于这样的背景,作为省级党报的《四川日报》,用全新理念宣传报道第二届“非遗节”,除全面展示会展活动本身,还深入解读活动背景、内涵及延伸信息等更丰富的层面,既要浓墨重彩报道盛会,更要借盛会的平台,宣传灾后四川的崛起,宣传开放四川的胸襟,宣传四川的深厚底蕴与现代气息,宣传四川人民自强不息的风貌与文化传承的生机。

如此立意,意味着本届“非遗节”的报道必须树立大视角,跳出一般性会展的命题,从挖掘“非遗节”深刻背景意义入手,有更高的站位、更宏观的视野,不局限于展会的一事、一物、一景、一地。

此次报道中,前期策划组确立 “坐标式”的宣传方式,即宏观背景与时代意义是报道的“横座标”,“非遗节”本身的动态活动是宣传报道的“纵座标”,有时效、够分量的事件或现象是“原点”。对比3年前首届“非遗节”报道,这次大胆的尝试就是希望通过找“原点”,寻找最好的新闻由头,实现党报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多维观察,立体报道,喊响独特观点

从某种意义来说,“非遗节”已经成为文化推力下的一次全球文化盛会。《四川日报》以“新闻+特刊”的方式,对本届非遗节报道进行组合、包装。

抓新闻,在新闻版形成亮点、看点,突出重要性。第二届“非遗节”的政治意义与全球视野,决定了其宣传报道必须跳出会展报道既有格局,从文化推动力的角度观察“非遗节”对成都这座城市、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的深远影响与积极意义。因此,从新闻命题上,对“非遗节”的报道首先从文化切入,逐步上升到政治高度与全球视野。“非遗节”开幕前,宣传报道就着力从文化推力的角度透视新闻背后的故事。

《成都非遗节进入“国际视线”》是一篇会前报道,报道跳出以往单一报道参展人数、参展规模的形式,从会展背景、参展嘉宾背后挖掘深层次意义,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主办、国际论坛吸引众多嘉宾参与、国外展演队积极来蓉等3个角度切入,突出文化张力引来的巨大社会效应。

抓观点,深度解读文化背后的推力。把非遗节放大为展示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新面貌、凸现四川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盛会。“非遗节”文化含量高,但它又不是一次简单的文化展会。因此,在“非遗节”报道中,如何用好文化元素,凸现文化力量显得尤为重要。观察、思考、提炼,形成“非遗节”的声音与观点;深入、深度、拓展,跳出了节会宣传老套路。

在特刊专题报道中,《非遗传承:政府推动与产业带动》等多篇稿件,都以“非遗节”的新闻为由头,把笔触深入到推动非遗节落户成都的四川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从源头的高度分析问题、提炼观点。同时,通过精心策划、筛选题材,在《四川日报》每周推出的《天府周末》封面版及其它版上,陆续刊发展示羌笛、糖画、峨嵋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6组特写式调查报告,既是从“非遗”项目的贴近性上与节会对接,同时又深入到单体项目的制作工艺、市场前景、产业发展中,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剖析非遗项目的生存环境与发展之路。新闻与特刊,从点到面,互为补充,展现“非遗”的魅力,又将文化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逐一呈现。

深入观察,积极建言,强化舆论引导

 一直以来,成都努力打造服务型城市,会展业是市委、市政府着力发展的重要产业。“非遗节”实际也是对创建服务型城市的一次检验。《四川日报》紧紧抓住这一点,争当“观察家”,通过“非遗节”来推进思考的深入,即如何建设服务型城市,如何让会展经济更加发展壮大?

“非遗节”连续两届在成都举办,并有意永久落户成都。从本土媒体角度观察,这是一桩好事。因此,在策划选题、跟进报道中,特别强调服务性,用记者的眼光观察,从细节入手、从服务思考,通过舆论引导,为“非遗节”永久落户成都建言,为办好“非遗节”、创建服务型城市出谋划策。

策划《非遗公园能否做到节完园不空》这一主题稿件时,就利用参会记者的采访“阅历”,让记者从节会活动的动态报道中“抽出身”来,对比两届非遗节的展会情况,从商家、游客、“非遗”保护专家等多重角度为“非遗节”继续办、办得更好出谋划策。

在策划服务主题时,《四川日报》特别借鉴、分析香港会展经济的发展趋势,希望该组报道能对“非遗节”的办会方式提出可行建议。

香港会展经济已成为其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经过分析比较,“非遗节”稿件策划定位于“增值服务”,从对比中借鉴经验,为下届节会举办提供更优化的主办理念和可行路径。因此,在宣传报道中,特别提出展会如何细分门类留住商家、留住游客,以及政府在发展会展经济、形成非遗节保护与市场开发时,一定要从长远考虑,结合自身特点和区域定位,深挖文化内涵,从而推动城市发展。

“三线”联动,提前介入,实现机制创新

2009年6月1日至6月13日,第二届“非遗节”在成都举行。而真正的新闻大战实际已从5月29日打响。此前在成都举行的“全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与会嘉宾原班人马将出席“非遗节”,“一节一会”涉及国内外嘉宾、国家领导人,规格高、阵容大。对此,《四川日报》成立30人的策划报道小组,投入到历时近20天的宣传报道中。

提前介入,深入策划,尽早启动。6月1日开幕的“非遗节”,宣传策划早在5月初就开始推进。策划组提早介入“非遗节”执委会,与6大类370多项节会活动与工作人员实现无缝对接,盯人盯项目,拿回第一手资料。根据“非遗节”举办背景与意义,确定宣传主旨;根据活动内容设置,形成报道方案。此后,又几易其稿,形成有高度、有深度,有观点、有新闻的报道方案。报道计划提前一周出炉,保证“非遗节”初期每天两个版,天天有动态,天天有观点。尔后,确保每天一个整版的报道量,体现观点深度、不漏新闻报道,形成党报独特视角。比如,开幕当天特刊即推出《13天狂欢,一场世界非遗盛宴》《非遗节上巴蜀元素抢鲜看,麻辣“川味”耀眼夺目》两个主题策划稿件。此外,还策划了《展现绚烂文化,展示不屈脊梁》《灾后重建为非遗保护带来大机遇》等多个主题稿件。

督导“作战”,统筹安排,盯人盯点。“非遗节”活动多达数百项,点散新闻多。在人员配备上,记者分成两组,提前分工,盯人盯点,做到不漏新闻、不漏精彩发言、不漏精彩细节。在具体操作上,实行每组与一个策划版捆绑,负责完成版面头条、附稿、看点。如此一来,“非遗节”报道有章有节,动态新闻及时发回,观点报道迅速跟进。 比如,在“国际论坛”这一活动板块中,策划小组根据提前掌握的信息,策划了采访主题—切入汶川特大地震这一背景,探索灾难中“非遗”保护的路径。 论坛当天,两名记者奔赴第一线采访,他们分工明确,肩负不同选题。一名记者盯紧“规定动作”,就会议内容做好时政新闻报道;另一名记者则跟进“自选动作”,采写《灾后重建为非遗保护带来大机遇》一稿。新闻及时、观点明确,两篇稿件交回报社后,由“非遗节”期间设置的固定编辑进行推敲、打磨,后传至夜班结合摄影图片整体包装。

由此,高规格、高密度的这次会展活动宣传,《四川日报》形成“前方一线记者—后方策划小组—夜班包装出品”的联动效应,刊发后得到盛会主办者、与会嘉宾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