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蔚县的一代农民压根儿也想不到,他们用一把小小的刻刀制作出来的蔚县剪纸会在2010年登上世界博览会的舞台,接受来自世界各国参观者的隆重礼遇;一百多年前,剪纸艺术让生活在蔚县土地上的农民艺术家或单纯的喜欢或用它赖以谋生,如今,它有了一个令所有炎黄子孙都为之骄傲的共同的名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在这些农民剪纸艺术家当中, “王老赏”这个名字格外响亮。就是这位农民出身的王老赏用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成就了今天的蔚县剪纸,使蔚县剪纸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饮誉四海,成为中国民间文化五彩缤纷的典型代表。
1890年,王老赏出生在蔚县南张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生活清贫,只上了三年私塾的王老赏便辍学务农。那时,他常常因为看邻居刻染窗花而忘了回家和吃饭。在师傅的教导下,王老赏掌握了剪纸技巧,学会了染纸方法。
生活在农村的王老赏与其他成功的艺术家一样,虽然生活拮据,却从不间断吸收戏剧、文学、年画等艺术营养,对剪纸艺术充满了创作热情。凭着对剪纸艺术的特殊感悟力和才情,王老赏独创的宣纸镂刻染色的戏剧人物剪纸个性突出,色彩华美,造型严整,成为中国剪纸艺术的经典。蔚县剪纸艺术逐渐走向成熟,王老赏也因此走上中国和世界剪纸艺坛。2000年, “二十世纪中国剪纸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王老赏是参展的全国16个民间剪纸大师之一。2004年8月中国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中国民间剪纸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王老赏也是代表人物之一。
星移斗转,岁月更迭。王老赏之后,蔚县剪纸艺人们始终让这一民间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从创意、题材、材质、推广等方面赋予了蔚县剪纸更强的生命力。蔚县剪纸不仅成为文化个性鲜明的艺术品,也成长为一个活态的、发展着的产业。从上世纪50年代起,政府把分散于各家各户的艺人组织起来,组建剪纸厂,流水式作业,规模化经营。随着市场的扩大,经营额持续增长,个体剪纸厂成了全国剪纸产品的加工基地。政府重视,艺人坚守,工艺上与时俱进,新一代有创作实力的剪纸艺人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蔚县剪纸有专业村28个,专业户1100多户,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产剪纸500万套,产值1亿多元,产品远销欧、美、日、德、新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蔚县各界为让蔚县剪纸走上更广阔的舞台做出了不懈努力:
2001年9月,蔚县的剪纸艺人应意大利都灵华侨华人联谊会邀请,参加在都灵市举办的 “中国艺术节”。
2003年8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剪纸工作会议在蔚县举行,拉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剪纸大普查的帷幕。会上,中国民协授予蔚县 “中国剪纸艺术之乡”称号,挂牌 “中国剪纸艺术研究基地”。国内的剪纸专家和学者汇聚在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方面,蔚县剪纸成了全国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