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刘立忠(2)

时间:2010-03-22 17:03 互联网 点击:我要评论

任何民间工艺,如果没有传人就没有一切,人心就是民间文化的自信心,而有一阵子,我们磁州窑的人心真的散了,还好我坚持住了。十几年过去了,技术

      “任何民间工艺,如果没有传人就没有一切,人心就是民间文化的自信心,而有一阵子,我们磁州窑的人心真的散了,还好我坚持住了。”十几年过去了,技术人才的流失,仍是刘立忠无法言说的痛。

      认识陶瓷之美

      有些东西被遮蔽、渐渐离开人们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陶瓷不会,即便它会受到一时冷遇。刘立忠默默地保留下了磁州窑的根,保留下传统技艺、传统的材质,他相信终有一天,磁州窑的美就会让身边的人认识到,让世界为之倾倒。

      我们的先人一直与陶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China就是瓷器的英文名字,也是中国的英文名字,提起中国,人们想到的首先就是陶瓷。可是现在国内许多人更亲近金银器,却对泥土制成的陶瓷弃之如敝屣。刘立忠谈起现代人对陶瓷的态度,痛心疾首。

      刘立忠走过许多国家,每到一处,外国人都对他尊敬有加。国外人士对陶瓷的态度,让刘立忠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多了一种思考。

      刘立忠在日本和韩国访问时,发现陶瓷在日本备受重视,每当自己家女儿出嫁时,日本的父母亲会送给自己亲爱的女儿一套精美的瓷器。在韩国也有这种尊重和珍惜陶瓷的传统。“其实,陶瓷所负载不再是物质,而成了一种精神,一种传统文化的精神。如果说暂时地抛弃陶瓷是因为我们穷,那么这种怪现象是不该存在太长久的,因为国人迟早会富起来的,到那时就该寻找自己文化的自信心了。”有了这个信念,刘立忠对磁州窑的坚守显得更加坚韧。

      有一次,当刘立忠拒绝了日本某家公司的重金邀请时,他说,“我们中国传统的磁州窑技术是不能出卖给外国人的,只要我们守住传统磁州窑的工艺,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就不会断。”不管磁州窑工艺的传承经历怎样的坎坷,一定要让它完整地留在中国,根脉延续在脚下的这块土地上。这才是刘立忠的毕生愿望。

      戏称自己3岁的老人

      “如果有人问,刘立忠呀,你做了一辈子的磁州窑,做出了那么多的瓷器,你认为哪件是你的代表作呢?60岁前我肯定会觉得手足无措!”经过3年的创作与思索,63岁的刘立忠终于可以指着《老槐树》、《鱼》一系列风格独特的磁州窑作品说,这是他3年艺术生命的结晶,但风格还未定,毕竟“我才3岁”。

      从白底黑花到黑底白花,再到红绿彩,都是传统磁州窑的经典款式,但是有一架子作品格外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一件陶罐上的绘画发生了变形,从中国画变成了抽象画,另一件则是器形发生变种,从弧线形变成了上鼎下鬲的奇怪器形,颜色也从黑白变成了变幻多姿的色彩或者只是干净的陶土本色。我们可以看到60岁之后的刘立忠开始从传统中苏醒过来,他在努力地寻求着打破传统,他在努力地寻找着磁州窑工艺新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上一篇:苏传武   下一篇:井春霞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