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化学漆,20多天就能干透。但我不能那么做。你对古琴的传承和热爱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制作过程中。”这两年,随着古琴越来越热,不少逐利者常常不管不顾,不仅直接使用化学漆,还打出紫檀古琴、黄花梨古琴的噱头,王鹏对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做琴不是卖木头”,他说,背离传统审美和发声原理的改变,不是超越,不是创新,而是糟蹋东西,让人心疼。
现在,王鹏创办的工厂生产的古琴仍沿用基本古法,工人们上手制作的古琴,内部结构一定要经过他的审定才行。
唐代大家也会输给我
但是,如今古琴的制作,真的是严格遵照祖制,没有丝毫改变吗?
当然不是。且不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古琴的琴弦已从传统的蚕丝发展为在钢丝外面缠上蚕丝,即使王鹏自己,也在古琴的结构、外形上做过很多调整。
“儒家倡导的中庸,道家倡导的清虚,如何体现?得找到一种技术方法,这才是我要思考的问题。”王鹏说。10年来,他不断地用心思考,在哲学的辨别力上有了很大提升,也知道往哪儿使劲儿了。这个方向,就是让琴声直抵人心,所谓“琴者,心也”,就是这个境界。
关于王鹏改琴,坊间流传最广的故事,就是他给古琴演奏家陈雷激的一张清代名琴“养和”做了“剖腹手术”。
陈雷激曾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过古琴曲,他对“养和”的珍爱,圈内更无人不知,他给儿子取名字就叫“养和”,可见感情之深。2004年,陈雷激在试过王鹏做的琴之后,便把“养和”交到他的手上。“你把它修得像你的琴发声那么好就行,怎么改随你。”没想到,王鹏胆子更大,直接把琴“剖腹”了,底板面板拆开,是个大手术。
“古人太过追求对称,琴内部的结构也是对称的,想追求一种均衡。”王鹏在接手“养和”之前已形成一套自己的斫琴思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古琴的7根琴弦粗细是不同的,如果内部结构是对称的,弹奏出来的琴声就不可能理想,应该根据琴弦张力的不同,振幅的不同,来调整里面的结构,形成更好的音效。
把调整后的“养和”翻过来,摸摸底板上龙池(古琴的共鸣箱之一)的边缘就会发现,两个凹陷的边缘,一边宽得能伸得进手指,另一边则窄得多。
经过半年的精心调整养护,当陈雷激再次触碰心爱的“养和”时,只弹奏了几个音,便已激动得两手发抖。因为太满意了,两人还相约复制100张“养和”,共同推广古琴艺术。后来,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陈雷激携王鹏仿制的唐代名琴“太古遗音”向全世界观众展示了中国古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