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关于京剧列入“非遗”引发的思考(2)

时间:2011-02-25 11:55 吉林日报 点击:我要评论

戏曲不很景气的另外原因是政府的扶植力度不够。凡是被列入世界非遗与国家非遗的剧种,国家的扶植政策就应该有别于其它剧种。但这并不等于说,列入

戏曲不很景气的另外原因是政府的扶植力度不够。凡是被列入世界“非遗”与国家“非遗”的剧种,国家的扶植政策就应该有别于其它剧种。但这并不等于说,列入“非遗”的戏曲团体只要等靠要就行了。相反,自身必须积极地去争取观众。比如,排演什么样的戏政府与观众都满意?争取市场采取什么措施?把自己的梧桐树培育得枝繁叶茂就不愁引不来金凤凰。市场不是等来的,是创造出来的。从解放生产力的角度看,国家强调文艺团体走市场是正确的。一个只靠国家养,不能吸引观众的剧团,注定不是一个好剧团。尤其是现在的青年观众,不知戏曲是何物?更不知京剧是国粹。在艺术多元的当下,观众需要去培养、去引导。特别要从学生抓起。现在国家在课本中介绍京剧,这仅仅是一种雨过地皮湿的教育,真正的培养是建立机制式的观演关系,让青年观众常听、常看,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如此才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京剧的“非遗”完全不同于昆曲,前者是继承与发展问题,后者只是保护。两者虽然都是“阳春白雪”,但京剧有广泛的受众面。京剧申遗成功后,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措施。文化部除调演36台京剧外,还出台了奖励京剧传承人,京剧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系列措施。但今后京剧的发展,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要不惜血本,下大力气培养剧团的顶尖表演人才,使其成为剧团的招牌与顶梁柱。我们从清末民初京剧的发展历程看,观众主要看的是旦角表演,其次才是老生的表演。所以产生了四大名旦与后来的四小名旦。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须生变旦的原因啦。实践也证明,一个剧团没有一个声名显赫的旦角演员,就很难带动这个剧团的繁荣与发展。另外,为了不后继乏人,希望各个艺术院校能在政府与教育部门的干预下,恢复戏曲招生计划,对人才进行系统培养。现在除北京外(因有中国戏剧学院),在全国的地方戏曲剧团很难觅到二三十岁的尖子演员了。因此,我们多么渴望借京剧申遗成功的机遇,促进全国的戏曲艺术有新的繁荣与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