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茶是一种半发酵紧压茶,介于红、绿茶之间,其色泽乌黑,汤浓微红,味香而涩,别有风味。
安茶大概产生于明代,祁门民间有将安茶称作“软技茶”的说法,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5)编撰的《祁阊志》中,就有“软枝茶”的记载,其卷第十《物产、木果》中云:“茶则有软枝,有芽茶,人亦颇资其利。”软枝茶徽属各县均有生产,但衍化成安茶后,却只有祁门一县生产。
清光绪以前,即祁红问世之前,安茶在祁门的产区很广,因为当时安茶销路比较好,是主要的外销茶,所以四乡均有生产,尤以西南乡一带为盛。祁红兴起后,安茶产区大为缩小,集中到西南乡的芦溪、溶口一带,尤其是店埠滩等地,平里、祁红、渚口3个乡亦有零星生产。
祁门西南乡地区山高林密,云雾弥漫,降水充沛,温度适宜,自古以来这里农民多种茶树,植茶经验丰富。茶园多分布于峡谷山地和河流沿岸洲地,土地肥沃,如店埠滩一带就有连片洲茶近80亩,是采制安茶最佳品质茶园之一。
安茶采制,非常讲究,采摘时间有严格规定。据说,制作上品安茶,必须在谷雨前后不超过10天左右的这段时间内。鲜叶一般标准为:1芽2叶、1芽3叶或对夹叶。制作分初制和精制两部分,初制分晒青、杀青、揉捻、干燥4道工序。初制一般由茶农手工操作,然后将毛茶售与茶号精制。精制主要有筛分、撼簸、拣剔、复烘、装篓成型5道工序,其中的筛分就很讲究,需要用9套竹筛按顺序筛分,茶叶被分为1至9个分号茶,可见安茶制作的精细。成品安茶一般分为3个等级:贡尖、毛尖、花香。与一般茶叶不同,安茶刚制成时不直接饮用,还需陈化,储存数月,甚至2至3年。
祁门人很少饮用安茶,基本上外销,安茶的国内主销区为两广,并在广州、佛山转口销售于东南亚一带,如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国,运销路线基本固定不变。
安茶在岭南和东南亚一带,不仅是一种上乘饮料,而且被视为良药,尊为“圣茶”。据说,20世纪初期,岭南一带曾瘟疫流行,而一位戴姓名医用安茶作药引,治好了不少病人。安茶可以治病的消息,从此不胫而走,以致于被人们奉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安茶治百病,当然不可能,但安茶适合热带潮湿地区人们饮用,却有科学根据。广东、南洋一带多湿热天气,人们饮用新茶,容易上火,致头昏脑胀,烦燥不安,重者甚至出现流鼻血等症状。而安茶性温凉,尤其是陈年安茶,火气已退尽,茶性更温,味涩生津,能够祛湿解暑。因此安茶以陈为贵,越陈越醇。当年两广、东南亚一带,有条件的人家,几乎都备有安茶,且越陈越受欢迎。
安茶从明代发端,至清光绪以前,盛极一时,名满海内外。清末至20世纪40年代,祁门全县安茶产量仍在千担左右。抗日战争时,由于销路受阻等种种原因,逐渐衰败以致于销声匿迹,不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