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县城还有典故
刘罗锅重修武清县城在当地人看来是毫无争议的。不过重修县城这件事除了和珅捣乱之外,还有一段典故。据说在修武清县城之前,刘墉在距离城关镇3公里远的东马圈半城村也修过一段城墙。
武清区东马圈半城村距离城关镇大约3公里,是一个仅有700多口人的小村庄。据当地人说,半城村原本不叫半城,而是叫富城,而之所以改名字就是因为刘罗锅修武清城。“我以前听老辈人说起过,原本当年奉命重修武清城的不是刘罗锅,而是和珅。和珅为省钱,城墙修完之后还是不结实。乾隆来视察,便质问和珅。和珅却说当地土质疏松,不适合烧砖,砖不结实,城墙自然也不结实。乾隆信以为真,于是指定距离武清县城大约3公里的富城村,由刘墉在此重建。不过刘墉在施工中却发现,武清县城的土质远远好于富城村,城墙建到一半,从富城村烧出的砖就再也垒不起来,于是只得挑选能用的砖运到武清县城,再修补县城。而富城村却仅留下一半的城墙,后来村子因此由富城改名为半城。”半城村的赵书记说,现在村里很多老人还知道这个传说,他们在修整田地的时候确实发现了不少老年间的大青砖。
当年刘墉留下的“一半城墙”就在半城村的村南,距离村子中心不足1公里,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片棉花地。“从这里开始往前大约800米,地底下全是砖头瓦砾,当年修整庄稼地时,这里的砖头怎么都清不干净,谁也不知道下面埋了多少。”赵书记说,后来村民就将地面上的20多厘米清理出来,以前的高埂也被铲平整,以方便种庄稼。据赵书记说,这样的地方在村北头还有大约200米。“就这两块地方出现这样的问题,村子其他的地里都没有,你说怪不怪?”按赵书记所说,村子里的地属于沙质地,适合种红薯、棉花。
专家:
修建武清县城资金
是否和珅所出待考
据史料记载,武清县城也就是如今的城关镇是明朝时修建的。据《武清县志》记载,明正德六年(1512)知县陈希文始筑土垣。垣周1919丈,高 2.2丈,下厚2.5丈,上厚1.5丈。清康熙七年(1669)大火,城尽圮,城亦间断冲塌倾颓。乾隆三十年(1766)重修武清县城。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荣誉理事冯品清介绍,根据历史考证,当年奉旨重修武清县城的就是刘墉。不过至于村民的传说,和珅被迫拿出10箱金银珠宝修城的事则没有考证了。
据冯老先生介绍,当年刘罗锅亲自坐镇重修武清县城,重修工程历时一年多,重修后,武清县城设置三门,东曰溯涧,西曰景岗,南曰定澄,三门各建城楼。北无门,建镇雍楼。不过,1958年,武清城墙被拆除,到1990年前后,城关西北还有一些痕迹。后来,政府在以前城墙遗址地整修柏油马路,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环城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