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类的种种妙处,唤不回国人对麻的追捧。但“麻时尚”在国外却被发扬光大,这绝不仅仅是消费习惯,更重要的还有文化、传统等原因。在西方,麻制品一直被看作品位和高贵的象征,深受有身份、有地位者喜爱。埃及的法老服饰,日本的传统服饰,韩国的国服,甚至阿拉伯头巾,伊斯兰长袍,基督教庭的圣经、圣袍等,都是精美的麻织物。尤其是麻类作为天然纤维,其抑菌杀菌的绿色特性备受推崇,欧美人喜爱着麻装、盖麻被、用麻具。
而我们却冷落了自己的宝贝。这种“外俏内冷”现状,使得作为产麻大国的中国受制于人,甚至横遭盘剥。在国际麻纺产销链上,中国大量生产麻纱、坯布,出口发达国家,利润微薄。而人家通过织造、染色和后整理,织成高支轻薄的面料,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件件精美麻制品。一件高档纯麻服装卖上千美元,一套麻制床上用品卖几千欧元。
中国失落的不仅仅是传统,从当今时代来看,更有科技的失落。织出布卖给人家,人家整理后再买回来,自己辛苦孕育的种子在别人那里开花、结果。对此,工程院院士周国泰说:“中国人就是给别人打工,出卖劳动力挣一点血汗钱。原因就是技术不在我们手里。”
振兴麻业“赛跑”开始
中国是麻类资源最多的国家,种植2000万亩,麻农上千万之众,仅湖南逾10万户。但麻用于纺衣织布、制造绳索渔网,已经老套。据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熊和平所长介绍,麻类纤维质含量达70%,燃料乙醇转化率达44%,其作为战略能源物质等,新用途很广泛,麻类开发在世界方兴未艾。
正因为此,国际上形成了一股对麻纤维的你追我赶之势。美国是麻制品的最大消费国,但其麻资源种植为零;欧洲是传统麻制品消费区域,不逊于美国;亚洲更是一个大市场,尤其中国未来20年,天然纤维消费量将超过40%。非洲、澳洲也在争抢麻纤维市场份额,与美欧亚“四分天下”。这种大趋势将持续影响整个21世纪。
对于中国而言,振兴麻产业除“外逼”因素之外,还有紧迫的内部需求:一是棉价飞涨,一度升至30000元/吨,市场上棉花短缺,亟需麻纤维补充;二是麻产品去年出口产值增至700亿元,在启动内需的政策需求层面,能够拉动内需7000亿元。
“赛跑”刚刚开始,中国握有最丰富的麻资源,占得了先手。但与对手博弈,麻产业链条“短板”也明显。在上游,育种、生产水平滞后于国际麻制品市场的发展,收麻剥麻靠手工,优质率低,优质品种覆盖率低,纤维含量低;在下游,生物脱胶技术未充分推广,初加工、染整技术和后处理工艺仍薄弱,终端制成品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