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宁绣花工艺是冕宁世居汉族传统服饰中唯一完整传承至今的“屯堡文化现象”之一,素有“冕宁传统服饰文化名片”之称。
据冕宁县文化馆调查,冕宁传统绣花工艺主要分布在安宁河沿岸宁源、城厢、回坪、回龙、复兴、石龙、先锋、河边、泸沽等乡镇,而这一地域与记者经多年研究提出的“冕宁明初移民文化带”正好吻合。生活在这条文化带内的世居汉族多为明初从江南行省(今安徽、江苏两省及上海市)、湖广行省(今湖南、湖北两省)及陕西、江西、山西、山东等省搬迁至宁番卫(今冕宁县)的屯垦军户后裔。据此认定冕宁绣花工艺为原汁原味的“屯堡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冕宁传统服饰文化不断受到外地乃至于外国现代服饰文化的冲击,青年已婚妇女包白帕,老年妇女及男子包青帕的“屯堡服饰”消亡殆尽,只有以“翁裙”(绣花背带)为代表的绣花工艺得以完整保存。因此,冕宁传统绣花工艺是研究冕宁“明初移民”和“屯堡文化”的重要历史物证之一。为保护这一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冕宁传统绣花工艺于2006年9月被列入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冕宁绣花背带的特点是:黑底白花,简洁朴素,鲜明和谐,独具地域特色。绣花背带构图以团花、缠枝纹、卷草纹为主,边饰多为成对绣制的蝙蝠、蝴蝶或凤凰的角偶纹,浑厚饱满,气韵飞动,绣花背带下摆是整饬严谨的流苏样穗子纹饰,统称“台台花”和“吊吊花”,以寓意吉祥的花鸟人物为主。上乘的绣花图案针脚密实均匀,正反两面的纹饰“齐整得一刀切似的”,犹如粘在布面上的剪贴画。
作者:马海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