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立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与常服又得以并行了。法服大体同於唐朝,祗是进贤冠改成了梁冠,并增加了忠静冠、保和冠等冠式。官吏戴乌纱帽,穿圆领袍。袍服除了品色规定外,还在胸背缀有补子,并以其所绣图案的不同来表示官阶的不同,不独唯此,官员的腰带也因品级的不同而在质地上有所不同。故有明一代的服饰特点主要体现岀等级限制的严格。书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则穿短衣,戴小帽或网巾。明朝女子髻式也頗多,且常在额上系兜子,名“遮眉勒”。衣裙近似宋元两朝,但内衣有小圆领,颈部加纽扣。衣身较长,缀有金玉坠子,外加云肩、比甲(大背心)等。
清兵入关,为巩固其在中原统治计,强制施行“剃发令”,那句名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也就是在此时诞生的,并相继制定了官民服饰制度、服色制度。结果导致了传统冠服制度最终消亡的开始,形成满族服饰的一统地位,从而岀現了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四次大变革。清代男子一律剃去额发,后拖长辫,服装有袍、袄、衫等形制。官员穿开衩箭袖长袍,外着朝褂,胸背各缀一块补子,上绣文饰用以区别官员品级。此外,还用帽顶饰物质地的优劣来表示官员品级的不同。女子则满汉并存,满族女子梳辫或髻,或“两把头”、“大拉翘”。着旗袍,外加坎肩,穿高底鞋。汉族女子仍上着衫、袄,下着裙、裤。這一形制到辛亥革命爆发,男子纷纷抛弃长袍马褂,剪掉长辫而着中山装或西装,妇女蜂起剪去长发而穿起西洋化的旗袍,长不过膝的裙装,从而掀起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更大的变革。至此服饰的發展重新回到了自由的状态。
由此可见,传统冠服并非纯粹是汉族自发而固有的,长期以来,传统冠服是以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的结果,所以说以漢服简单地等同于传统冠服的讲法颇欠妥当,平心而论,清朝的剃发令不是导致传统冠服制度最终消亡的罪魁祸首,它仅是导火索而已。导致传统冠服制度最终消亡的罪魁祸首是後來制定的官民服饰制度、服色制度。而辛亥革命后的向西方一边倒革命势力直接腰斩了与传统冠服的联系,但传统服饰仍顽强地在某些阶层中体现岀來,譬如:民国时期长袍、衫、马褂依然与西装、中山装并行,甚至知识阶层中也有不少人作传统穿着打扮,其中有陈寅恪、钱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这种形制直到建国初期,真正的终结者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新中国的革除旧蔽运动以革命姿态禁断了传统服饰的韧性延续,代之以中山装和西装,加上十年文革的不断激进,彻底终结了传统服饰的命运;这无疑隔绝了任何恢复传统冠服制度的希望,最终扼杀了传统冠服制度的最後一线生机。所以把一切罪责全推卸到满清王朝的统治者是一种无视历史事实的谬论,无论如何是站不住脚的。对于满清王朝,根据史实,我们祗能认定的是它在传统冠服制度最终消亡的路上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头。至於传统冠服制度最终消亡的终结者却另有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