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年轻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乔领给人的感觉是那种空灵中透着一种执着,看到他的眼睛,能让人有深遂的遐想;与乔领接触后,呈现给人的首先是他的种种“怪癖”,如严格茹素、如潜心佛学,但你依然能感到他的真实、他的入世,却又隐约能触摸到他超然世外的灵魂的悸动。
乔领,号石桥居士,龙吟书屋主人,异香经舍佛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历任文化部专业画家,中国画院山水画系主任和副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术讲师,中南海对外指定国礼画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国画作品《万里长城尽朝晖》被美国总统奥巴马收藏。
记者是因为工作关系,得以走近著名画家乔领,也从另一侧面了解了画家真实的内心世界,就让我们从乔领的堪破红尘之路试图接近这位慧者吧。
关于苦难:凤凰涅槃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 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清代赵翼在《题遗山诗》中曾有“赋到沧桑句便工”之说,对于乔领来说,这或许可以说是他今天成就的写照。
乔领少时家贫,贫困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一种苦难的体验,然而,对于乔领却不是。面对贫困,少年的乔领没有在晦暗的生活中沉没,他用一双眼睛捕捉到了生活中的色彩。那时的家乡,在他的眼里处处充满着美,乡村的草房、斑驳的砖瓦,从记事起,乔领就喜欢观察大自然,用画笔去描写自然物象。
那时乔领家境贫寒,缺笔少纸,他就用树枝作笔、大地为纸,常常一画就是半天,不觉中,脚下的土地已布满大片的图画。到了初中,学校开设了美术课,乔领的业余时间更是全身心地投入绘画。学校放暑假,为避免外界干扰,乔领便找到乡村一所废弃的校舍,埋头潜心学画,吃住都在那里,一待就是一个多月。
自古书、画不分家,在痴迷绘画的同时,乔领的另一个爱好就是默记诵读古文经典。
乔领最崇拜的人就是王希孟。
王希孟,北宋人,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1113)4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18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乔领的绘画艺术取得如此不凡的成就,与其颇具传奇的人生经历不无密切关系。
高中毕业后,乔领如愿考入了中央美院和北京画院,学习中国传统国画艺术。在北京这个全国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乔领开始接触王文芳、石齐、郭石夫、陈玉圃等一些艺术界的大家,画艺大进,逐渐自成一格,这对乔领的艺术人生影响深远.
大学毕业后,乔领进入国家文化部,在对古今艺术作品的鉴赏中,在齐白石、唐伯虎等名家作品的耳濡目染中,乔领的作品日渐炉火纯青。乔领在文化部是一名专业画家,长年为中南海、国务院、外交部创作国家所指定的任务,这期间他创作了一批重大题材的作品,作为贵重国礼受到各国政要与驻华使节的赞叹,由于成绩突出,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关于宗教:堪破,放下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国务委员、文化部原部长孙家正曾这样评价:“乔领作品笔墨扎实、气韵生动、烟云幻化、意味深远,他深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又大量受益于当代诸多艺术名家们的悉心栽培和提携,继而兼容并蓄,积极吸收了许多西方绘画特色和现代艺术的审美取向,奠定了其丰富多彩、波澜壮观的山水画之路。长期以来,他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对大自然山川风貌和风土人情深入地考察和体味,从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开创了中国画新境界。”
著名画家黄永玉也如是说:“当代中国画坛,由传统迈向现代的漫漫而艰辛的进程中,乔领无异是一位付出巨大心血和气魄的饱含才情和功力的后起之秀。他的山水画,以扎实的传统笔墨为基础,蕴含着深厚的哲学、美学、诗词、禅意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创造着他那清新典雅、美轮美奂,又苍茫浑厚、刚柔相济的艺术世界,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意和沉思。”
由于博览群书,步入青年的乔领对佛学的境界有了深刻的领悟,为远离世间的纷繁干扰,他来到济南千佛山,欲出家未果,后受到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的点拨,成为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法号石桥居士)。从此他除日常礼佛,便潜心从事中国画艺术的研习与创作。
也许天才与普通人的差别就在于能否让自己的身心真正的和谐统一。正如他的画作所显露出的扎实功底一样,作为一名在家修行的居士,乔领也要求自己严格地遵守佛教“三皈五戒”,日常生活所食素食是完全佛教意义上的素食——不着荤腥,包括凡人日常所理解的腥,即带血的肉类,他均不入口,其求完美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爱情:不舍,不弃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世,